从军行
作者:卢思道 年代:隋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 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诗文鉴赏
卢思道简介
卢思道(公元531年-582年)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隋开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思道(约531—582或535—586)隋代诗人。字子行。范阳(今属河北涿县)....这是边塞题材的著名乐府诗
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从军行由多个诗篇构成展现出血性方刚的盛唐气象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都是千古名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作品名称从军行
外文名称Joining the army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乐府古体诗,乐府诗
作 者王昌龄
目录
1从军行(七首版)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其五
? 其六
? 其七
2作者
3出处
4从军行(二首)
? 其一
? 其二
5创作背景
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上海风秋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鉴赏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自走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各句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孤影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④无那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
黄昏时我独自登上戌楼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
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七首版_其二" class="anchor-2">其二
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1)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鉴赏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七首版_其三" class="anchor-2">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 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鉴赏
这首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三首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
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
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七首版_其四" class="anchor-2">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王昌龄 从军行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鉴赏
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
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悲凉
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抒发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以及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的决心和气概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从军行" style="float: right;" picsrc="5ab5c9ea15ce36d35b907d7c3af33a87e850b1e2" data-layout="right" width="107" height="200" url="http://g.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d985daa3a9ec8a13101a50e2c7029157/5ab5c9ea15ce36d35b907d7c3af33a87e850b1e2.jpg" compressw="107" compressh="200" useredit="1" />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 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 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 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七首版_其五" class="anchor-2">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2.辕门军营正门
3.洮河黄河支流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
4.吐谷浑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名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
译文
王昌龄 从军行
鉴赏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七首版_其六" class="anchor-2">其六
原文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
本篇描写了一个志在杀敌保边疆的英雄形象
胡瓶西域出产的一种储水器落膊挎在胳膊上落通络薄汗健马名
[3]碎叶城古城名因城临碎叶水而得名故址在今吉尔吉斯国托克马克城附近曾是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治所所在地
[4]明白天敕chì皇帝的诏书星驰星夜奔驰封宝剑赐给尚方宝剑作为封官的凭证
[5]楼兰古国名见从军行?其四注5
七首版_其七" class="anchor-2">其七
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盛唐北都太原人今
从军行诗意图(3张)山西太原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清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奉敕编纂成书于次年十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首" class="anchor-1">二首_其一" class="anchor-2">其一
从军行二首·向夕临大荒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王昌龄 从军行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注释
①向夕:临近傍晚
②大荒:指遥远的边庭
③轸归虑:谓思归伤怀令人心痛
④虏骑:敌人的骑兵
⑤翩翩:轻疾之貌
⑥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响包括风人喊马嘶声等
⑦海气:指大沙漠里的烟尘海:指翰海黄雾:指沙漠里大风扬沙形成的尘雾
⑧理章句:研治经书章句:指分析经书的章节句读为汉儒治经之法
从军行二首·向夕临大荒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0卷第4首
二首_其二" class="anchor-2">其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