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朝 > 正文

六言诗

来源:汉   点击:
孔融简介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

六言诗
作者:孔融   年代:汉

汉家中叶道微。
董卓作乱乘衰。
僭上虐下专威。
万官惶布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诗文鉴赏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宙,太山都尉。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


六言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的一种属于旧诗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不太流行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阿袁即陈忠远吟诗后戏题一绝诗用意必求精警遣词自取膏腴何苦春情絮语炎天劳彼奔趋 
中文名六言诗
地    区中国
特    色六字一句
目录


1简介


2起源


3诗体


? 滥觞
? 成熟
? 形成


4格律


? 平声韵
? 仄声韵

历代诗人也不乏写六言诗的汉魏以来的六言诗多为四句一首如张衡归田赋 

关于六言诗的起源较有影响者有以下三种

1起源于诗经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东晋挚虞他说六言者'我姑酌彼金?之属是也乐府亦用之①我姑酌彼金?句出自诗经·周南·卷耳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及六言诗的缘起承袭了挚虞的说法以为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②很显然刘勰论六言诗起源也最早追溯到诗经清人赵翼论六言诗缘起亦袭挚虞之说他说按毛诗'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等句已开其端③

2起源于西汉谷永说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南朝梁任昉提出的他在文章缘起中说六言诗汉大司农谷永作宋严羽沧浪诗话论及六言诗歌时接受了任昉的观点他说五言起于李陵苏武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④

3始于东方朔说唐朝李善为文选中左思咏史诗作注以为六言诗始于西汉东方朔东方朔的六言诗仅见于文选李善注引且仅有两句一句是文选卷二十一左思咏史诗注引东方朔六言诗计策捐弃不收另一句是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注引合樽促席相娱

在上述各说中挚虞之说是追溯六言诗的起源因而从诗经中的六言诗句说起而起源于谷永说和东方朔说则都把六言诗的起源时间限定在西汉考察一下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后两种说法有三点值得怀疑一是谷永和东方朔皆不见有诗流传二是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均未有二人能诗的记载三是东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诗歌体式时曾说到六言诗体只是说诗经中已经有六言诗句而没有说明六言诗形成于何时刘勰文心雕龙论六言诗缘起也只是说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二人都没有提及谷永和东方朔在六言诗方面的贡献再者前人关于六言诗起源的诸多说法多着眼于六言散句而没有顾及全诗不足以说明六言诗在先秦或西汉已经出现更不能说明六言诗体已经形成[3] 


滥觞

六言散句最早散见于诗经其中有单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谪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风·北门)行役夙夜无已行役夙夜无寐(魏风·陟岵)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豳风·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伐檀)正是因为诗经中有这么多的六言句挚虞和刘勰论六言诗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这里但是诗经中的六言诗仅是散句既比较少见又没有两句以上的六言句连续出现的情况所以如果以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显然缺少足够的证据

到了楚辞六言句不仅较为常见而且有连续四句以上的情况出现离骚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驷玉虬以乘笲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这样一种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六言诗的雏形九辩中甚至出现了连续的六言句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如果能够独立成为一首诗至少应该有四句以上否则只能算是诗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诗歌可以说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出现的整齐的六言句为六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两汉诗歌以五言和杂言为主六言句虽较常见但多是散句如清调曲董逃行有山头危险大难百鸟集来如烟小复前行玉堂陛下长生老寿四面肃肃稽首天神拥护左右杂曲歌辞悲歌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瑟调曲妇病行有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等六言句与楚辞不同的是汉乐府中的六言散句多是实词兮之其乎等虚词已较少见这一变化是六言诗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梁鸿有五噫歌和适吴诗皆是六言适吴诗与楚辞中的六字句相类因每句都使用兮字故可以骚体视之

东汉文人的抒情小赋有很多整齐的六言句如果独立出来就是颇为严整的六言诗如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尘埃以远逝与世事乎长辞(张衡归田赋)

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躇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托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祢衡鹦鹉赋)

这些段落不仅都是整齐的六言句而且讲究韵律注重对仗与成熟的六言诗几无差别对六言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诗经中偶尔可见的六言散句到楚辞中六言连句的频繁出现再到两汉乐府较少使用虚词的六言句最后到梁鸿的五噫歌适吴诗和东汉文人抒情小赋中出现的六字句段落可以清楚地看出六言诗发展演变的轨迹尽管规范的六言诗直到建安时期才出现但建安之前六言散句在句式用词音节韵律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却预示着六言诗演进的基本方向使完整规范的六言诗的出现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成熟

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诗文俱享名于当时在诗歌创作上他在借鉴诗经楚辞和两汉乐府六言散句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诗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其诗叙汉末历史从董卓胁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写起接着写郭汜李傕"为争权夺利而起内讧最后写曹操奉汉献帝都许切言时事爱憎分明格调悲凉堪称诗史徐公持先生以为孔融的这三首六言诗作于建安元年时作者始被征到许任职诗中热情赞扬曹操谓'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表现当时对曹操的极大信任和期待从诗体角度言此为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六言体作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⑤

孔融的六言诗是对传统的四言五言诗歌体式的拓展三诗同押上平声微韵一韵到底表明孔融是有意为六言且可能是同时所作其叙事循时间先后娓娓道来感情丰沛爱憎分明其语言凝练省净简洁明快不像之前的六言散句那样多使用衬字此诗重叙事抒情而不重意象造境显然是继承了诗经和两汉汉族民间乐府的传统诗中多用叠字如巍巍惨惨祁祁则有两汉文人乐府遗风

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范的六言诗寡妇诗形式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为兮字因而可视为六言别体黎阳作诗是曹丕早晨经过黎阳准备东渡黄河时所作诗人在黎山之上四面望去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不由得生出彼桑梓兮伤情的感慨令诗是曹丕即将称帝时所作前三句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表达了对即将禅位的汉献帝的谴责之意而吾将以时整理之句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志在天下的抱负和雄心

如果说孔融的六言诗三首是六言诗的开山之作那么曹植的妾薄命则是建安时期六言诗的扛鼎之作乐府诗集载有曹植妾薄命二首⑥

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其一)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手形罗袖良难腕若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御巾糦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其二)

二诗写男女欢会之情极尽绸缪萧涤非先生对此诗评价甚高他说六言诗任昉云始自汉谷永然今不传传者有孔融所作三首无可观后之为六言者若傅玄董逃行历九秋篇庾信怨歌行王褒高句丽等盖皆出于子建至唐乃变为韦应物刘长卿王建诸人之调笑令与谪仙怨⑦萧涤非把曹植这首六言诗放在六言诗歌发展史上来评价其价值和作用指出了对其后六言诗创作的深远影响

六言诗发展到建安时期逐渐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出现了以孔融和曹丕曹植兄弟为代表的六言诗作家而且出现了曹植妾薄命行这样在中国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品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孔融有创体之功曹氏兄弟则通过他们的六言诗创作以及他们特殊的身份扩大了六言诗的影响为六言诗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空间


形成

孔融曹丕曹植之后六言诗创作上较有成就者主要有三国魏嵇康西晋傅玄陆机东晋庾阐南朝宋谢晦梁简文帝萧纲昭明太子萧统北周王褒庾信他们的六言诗既有古诗古风和歌行又在形式上有新的探索为六言诗歌各体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嵇康有六言古诗10首每首皆是四句其中惟上古尧舜唐虞世道治东方朔至清楚子文善仕老莱妻贤明嗟古贤原宪六首咏赞古时明君贤相圣贤高士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钦敬之意智慧用有为名与身孰亲生生厚相招名行显患滋四首则是人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寓有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哲理嵇康的时代声律说尚未出现但嵇康的六言诗不仅契合韵律而且每首皆是四句具备了六言绝句的基本形式为六言绝句的出现提供了基本范式

傅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六言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有六言歌行董逃行12首关于此诗的作者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以为是汉代古辞一种以为前10首是梁朝简文帝萧纲所作后两首是傅玄之所一种以为全是傅玄所作萧涤非先生确定此诗为傅玄所作并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一书中对此诗的作者问题作了辨证⑧就其内容而言此诗属于拟代之作可以不论在艺术形式方面此诗最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每章皆是五句起句仿骚体基本句式是上三下二中间连缀以兮字如历九秋兮三春奏新诗兮夫君等二是除首句外其余四句很少用虚词衬字三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所有这些特点都表明六言诗歌发展到傅玄这里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诗和骚体的风貌尤其是每章五句首句用兮字明显地表现出尚未摆脱骚体诗的影响

陆机有两首歌行体六言诗董逃行表现的是自汉乐府以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怀上留田行表现的是羁旅之情和悼逝之思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的六言诗已经注意到对仗如鸣鸠拂羽相寻仓庚喈喈弄音(董逃行)骏马陟原风驰轻舟泛川雷迈(上留田行)对仗颇工为六言诗向近体诗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阐和湛方生皆有六言诗行世庾阐有游仙诗10首其中6首是用六言写成每首四句皆是吟咏仙道之作庾阐生活在玄风大畅的东晋又是谈玄名家其诗表现出作者向往自然物我俱忘的心境显示出东晋玄学和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湛方生的秋夜诗属悲秋之作但诗人在悲秋之时却畅言玄理其诗虽仅存残篇但在东晋玄言诗史上却值得引起注意

南朝宋谢晦的悲人道是六言诗歌发展史上惟一的长篇六言古风据宋书本传记载谢晦与徐穆之傅亮等人友善徐傅执掌朝中大权谢晦拥重兵居荆州宋文帝即位诛杀徐穆之傅亮起兵讨伐谢晦谢晦惧不能免起兵向京师兵败被俘于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被杀此诗就是他在被俘后押送京师的路上所作全诗长达150余韵反反复复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表现出对艰难人生的无限感慨此诗感情丰沛音节铿锵颇多警世之语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寓有深刻的哲理

梁陈以后六言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六言三韵和六言律的雏形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貌雪诗是最早的六言三韵其诗云

既同眐梅英散复似太谷花飞

密如公超所起皎如渊客所挥

无羡昆岩列素岂匹振鹭群归[4] 

此诗模拟飞雪之状极善联想曲尽其妙全诗隔句押韵对仗工整用典巧妙具备了六言三韵的基本特征勘称最早的六言三韵北周的王褒亦有六言三韵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垂手奋袖婆娑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高句丽)

此诗前二句用典中二句绘形尾二句言情自然衔接一气呵成后四句既工于对仗又形神兼具

梁简文帝萧纲的倡楼怨节诗共八句可视作六言律诗的雏形到了北周庾信的怨歌行和舞媚娘则初步具备了六言律诗的基本特征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怨歌行)[5]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惟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舞媚娘)[6] 

这两首六言诗虽然属于歌行体却初步具备了律诗的基本特征隔句押韵讲究平仄注重对仗如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数句平仄和韵对仗甚工在魏晋南北朝六言律诗创作中独具特色

如果说建安时期至齐梁之前的六言诗仅仅是具备了六言的形式较少注重韵律平仄和对仗不少作品还不时地夹杂一些虚词衬字的话那么经历了魏晋至南朝齐梁三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梁简文帝昭明太子和北周王褒庾信六言诗已经趋于成熟他们的六言诗不仅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为六言律绝提供了标准的范本而且对唐以后六言各体的定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唐代六言诗和五七言诗歌一样逐步发展成为格律诗六言绝句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六言辋川六言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描摹的是田园风光表现出诗人隐居田园的快乐心境让我们看一看下面这首诗

采菱渡头风急杖策村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7] 

诗歌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对采菱渡头村西杏树坛边三处景物风急日斜垂钓渔父的描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桃花源里人家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此诗除第二句是传统的二二二句式外其他三句皆是四二句式具体可划分为采菱渡头/风急杖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其诗格律严整对仗甚工句式富于变化堪称唐代六言绝句的代表作

唐人的一些六言律诗写得很有情致如鱼玄机的隔汉江寄子安就是六言律诗中的佳作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8] 

这首诗首句着一个愁字极写有情人隔江相望的愁苦惆怅之情首联以江南江北对相思相忆以愁望对空吟颔联以鸳鸯暖卧对砠矦闲飞以沙浦对杏林颈联以烟里歌声对渡头月色以隐隐对沉沉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此诗的基本句式虽然不出传统六言诗的二二二旧例但由于诗歌在吟咏时可依格律确定字词的抑扬顿挫和长音短音所以并无单调呆滞之感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时代六言诗虽然不像五七言诗那样普及和繁荣但也绝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极为罕见南宋洪迈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六言绝句37首明万历年间黄凤池刊刻的六言唐诗画谱收录六言绝句57首清人严长明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六言绝句50首即以收录唐人绝句最多的六言唐诗画谱而论有些很有名的六言绝句就没有收进去(如皇甫冉有六言绝句三首而六言唐诗画谱仅收二首)如果再加上六言律诗三韵以及六言声诗唐人六言诗显然远不止这个数字有人据全唐诗作过统计说唐代共有六言诗75首⑨这个数字显然不太准确

唐代六言各体的成熟与定型为六言诗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以后六言诗创作有渐趋兴盛之势到了两宋以后六言诗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描摹景物的常用诗体清人严长明编纂的千首宋人绝句收录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六言绝句98首约占全书的1/10明代著名作家如明初三杨之中的杨基杨士奇明前期文坛泰斗李东阳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竟陵派的领军人物谭元春等都有六言诗作传世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还出现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六言诗选本如李攀龙的六言诗选杨慎的古六言诗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等这些选本的出现扩大了六言诗的影响促进了六言诗的发展尤其是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融诗书画于一体使读者阅诗以探文之神摹字以索文之机绘画以窥文之巧⑩对六言诗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清代著名诗人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袁枚等在六言诗创作上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平声韵

一绝句押平声韵

A六言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B六言绝句仄起首句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C六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D六言绝句平起首句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9] 

二律诗押平声韵

A六言律诗平起首句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B六言律诗仄起首句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9] 


仄声韵

一绝句押仄声韵

A六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B六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二律诗押仄声韵

A六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B六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附注第五字其平仄不得拗救这一点和七言(绝律)不同

六律少见实为七律损第五字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马虎可不论不得犯孤平和三平调 如

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对仗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

六绝常见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9] 

常见体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9] 


上一篇:酸枣令刘熊碑诗
下一篇:翠鸟诗

频道总排行